中醫藥為何逐漸被邊緣化
發布時間:
2022-01-19 09:51
推動中醫藥發展,在全國各地都開始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舉措。比如,在《廣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藥物目錄》中,納入中成藥638種,較2010年版增加171種,增幅達36.62%,并首次將97種醫院中藥民族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
山東臨沂市近期也啟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使用中醫藥治療的,醫藥費用報銷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療的提高10%以上,對住院病人采取針灸治療的報銷90%。在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中,對使用中醫藥治療的門診慢性病和住院參保人員,其醫藥費用報銷比例至少提高5%。
與此同時,一直在致力于推動中醫藥改革,走中醫特色的醫改道路的甘肅省,也出了新招:對全省民間中醫組織開展資格準入考試,考試合格者頒發鄉村醫生執業證書。
按照規定,凡是自學中醫多年,或經過家傳或跟師學習,掌握中醫一門或多門技術,在當地民間行醫,群眾反映效果良好者,符合一定的條件,均可報名參加考試。甘肅省衛生廳稱,此舉是為了發揮具有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基層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解決他們的執業資格問題。
振興中醫藥的背后,隱含的語境則是:中醫藥在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事實上已經被邊緣化了。
近日舉行的第四期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王長松說,許多綜合性醫院里,中醫只有門診,沒有病房。有病房的也舉步維艱。即使發展最好的中醫院,也難以名副其實地姓“中”,各大中醫院都在引進西醫人才,重點科室的負責人逐漸被替換為西醫或中西醫結合的專家,中醫專家在被邊緣化。
而與之相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羅大倫說,許多西醫在用中醫的理念完善西醫的理論體系,國外研究中醫的程度超過大家的想象。比如美國加州地區的注冊針灸醫師數量已經15000名,很快美國針灸醫師的數量會超過中國;澳大利亞針灸協會稱,澳大利亞70%的西醫給人看完病以后,會推薦給患者用針灸去調理。
錢途的缺失
王長松將中醫藥的困局,歸結為不合理的醫療計價體系。他認為,現行醫療計價體系下,中醫望聞問切不值錢,中醫的處方價值得不到體現,于是“簡便驗廉”不再是中醫的優勢,反而成了影響中醫發展的致命“內傷”。
所謂“簡便驗廉”,是指中醫以簡、便、驗、廉為優勢,診斷方法簡單、治療手段便捷、療效良好、價格低廉。
甘肅省衛生廳副巡視員安平在圓桌會議上說,甘肅省確定中醫特色的醫改道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甘肅省經濟在全國來說相對落后,西醫給醫療帶來的經濟負擔太重,而借助于中醫藥,常見病多發病不一定去做大檢查,不一定都去輸液治療,這也能夠減輕老百姓和政府的負擔。
《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甘肅省2011年平均門診費用為120.3元,僅高于西藏的75.4元,青海117.2元,而全國平均為179.8元。甘肅省平均住院費為4458元,僅高于西藏4182元,貴州4411元。安平對記者表示,中醫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樣,廣西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2年廣西中醫民族醫門診次均費用約占綜合醫院的81%,低30元左右;中醫民族醫住院人均費用約占綜合醫院的80%,低1000元左右。
但是,與此同時,很多綜合性醫院由于中醫不賺錢,而取消中醫病房。王長松說,該院2004年取消中醫病房,之后中醫科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中醫科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科室成員的獎金也拿的更多。
“我非常希望開設一個純中醫的病房!但我實在想不出合適的贏利方法,最起碼是不虧本的方法。”王長松在一篇發言稿中說。
現在的看病費用,一般由藥費、化驗費、輔助檢查費、手術費、護理費、床位費和治療費等組成,王長松說,這種體系是根據物化的顯性項目進行計價的,很少考慮醫生的因素,也不考慮治療效果如何。
于是,在不合理的醫療計價體系下,一些中醫科室或個人為了生存,采取了諸多畸形的對策。比如,針灸治療按針收費;有醫生在用湯藥治病的同時,附帶開一些有提成的中成藥;有的醫生通過開貴重藥、大處方,達到日進斗金的目的。
安平也表示,甘肅中醫藥的發展,更多來自于政府和政策的強力推動。
2011年,甘肅出臺了包括城鄉居民中醫藥診療服務費用全額報銷在內的幾十項發展中醫藥的政策措施,使中醫藥服務基本覆蓋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從2011年開始,甘肅城鄉居民住院、門診開目錄內中藥,或使用扎針、拔火罐等中醫適宜技術,醫保和新農合將100%報銷。“中醫和西醫的床位補貼是1.5:1,如果西醫一個床位是1萬的話,中醫就是1.5萬。”安平說。
為了糾正目前中醫醫院中醫特色不突出的問題,甘肅還制定了具體的考核指標體系,如中醫醫院要考核中醫藥使用增加量、西醫藥使用降低量、中醫藥參與治療率、純中醫治療率、非手術治療率等。
王松成說,目前醫改所施行的醫藥分家、收支兩條線、提高中醫診金等方法,都是暫時的替代方法,并不完美。但要徹底進行計價體系的改革,還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和阻力。比如,如何計算中醫處方的含金量,如何計算復雜病種的社會平均醫療費用,如何處理醫療風險等,都是改革的難點。
圓桌會議上有專家透露,南京正在建立新的考核制度,實施對病人治愈率進行考核的辦法,破除不問療效,只靠開大方發財的狀況,從而使中醫得到合理補償。
自由職業從中醫開始
多點執業是新醫改中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部分,以期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通,讓更多患者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也讓廣大醫師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獲得更多收益。
而從多點執業最終實現自由執業,也被諸多醫改專家們認為是未來的方向。
在上述圓桌會議上,諸多中醫藥業內人士稱,中醫更有條件實踐先行自由行醫??梢詮闹嗅t開始打開醫生自由執業的通道,只要醫生有資質,就可行醫。醫者自由執業在國外已十分普遍,手續也十分簡單。
允許自由行醫也曾是我國中醫長期的傳統做法。但“現在是用西醫的方法來管理中醫,自行開業的門是卡住的。”上海應象中醫學堂行政校長楊永曉說。
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大學畢業后能堅守成為醫者的遠低于10%。求醫者不計其數,醫者短缺,大醫者更是寥若晨星。
楊永曉是中醫專業出身,他表示,自己學校當年畢業120個學生,現在真正用純中醫思想來解決問題的很少,而這種現象在很多中醫藥大學畢業的學生中非常普遍。“現在造成一個情況,能考執照的人不好好學中醫,不能考執照的人在拼命的學中醫。”
斷層的緩解,急需建立人才聚集和培養的特殊通道。也因此,楊永曉稱,應該通過政策的引導形成一個綠色通道,重視非中醫專業學科背景的中醫愛好者和民間醫者,允許自學成才者通過資質考核行醫,加快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以緩解后繼乏人。
目前民間的中醫實踐,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吸引退休和在職的中醫名醫,采取多點執業的行醫方式;二是以尚未成名但醫術不淺的中青年中醫醫生為主,這種模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建立影響;三是類似私塾性質的中醫學校,這個模式的問題在于,這些沒有通過正規學校學習的學生如何獲得合法的行醫執照。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說,多點行醫、自由執業、多渠道成才在新的中醫商業模式中展現出生命力,這正是我國目前的醫療服務體系中所缺乏的重要元素。
“由于中醫不依賴大型檢查設備,所以民營中醫館提供了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行醫渠道,對于中醫醫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中醫的改革創新也許可以為西醫的改革創新提供某種實驗和示范。”蔡江南說。